学生记者团:媒体大腕的摇篮
黎瑞刚、裘新、胡劲军、钮也仿、闾丘露薇……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媒介“腕儿”身上有一个交集,那就是都曾为青年报学生记者团的一员。从1984年青年报成立上海首个学生记者团到2008年学生记者团复办,培养媒体人才其实并不是学生记者团的主要目的。引用当年学记团带教老师姚阿廉的一段话:“许多学生来信说,我们有追求,有希望,有矛盾也有苦恼,谁来帮助我们。于是常有学生来找我,问许多问题,谈各种想法,希望成为一名学生记者。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
本报记者 钱炯
“常有学生来找我,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不管人们从前是如何观察如何评论他们的,现在必须得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利益出发,为自己辩护、说话了。”
“有个学生叫颜南海,后来曾在金茂6楼的钻石交易所工作,一次请我吃饭时提到他至今还保留着我用红笔圈改过的作文簿,着实让我感动。”
因材施教
好苗子大多在投稿中发掘
姚阿廉1985年成为青年报教育版编辑时正式接手带教学生记者团,这个时候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团作为上海第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当年不同于现在通过广告招募学员,大多数的学生记者是在投稿中发现的好苗子。”
现任文新集团社长、上海世博局副局长的胡劲军当时当上学生记者后,发表过不少文章。他采写的长篇通讯《翩翩少年北极行》等报道及数十篇杂文在报社内外广受赞赏。当时有人评价胡劲军的采写水平甚至超过了专业记者。
《学生导报》“校园内外”版面每天收到的来信很多,只要觉得来信来稿中有好苗子,就写信约他们谈谈。“他们写,我给他们指导,再写或者再采访,聪明的学生一两次就行了。有时候我给他们构思、线索,让他们去调查,去采访,出来的文章往往很有说服力,很成功。”
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为数极多的中学生并不爱阅读同年龄同层次的文章,于是姚阿廉决定“本末倒置”,不仅将“中学生记者团”改名为“学生记者团”,更是将大学生记者及大学生文化作为主体。当时的大学生记者中就有如今《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裘新。
版面说话
开一扇窗,让社会了解青年
在谈及为什么要创办学生记者团时,姚阿廉回忆了这样一个背景。在上海当时所有的报纸上,几乎没有中学生的版面,许多报纸只是适当反映一下教育新闻,并且大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
“许多学生来信说,我们有追求,有希望,有矛盾也有苦恼,谁来帮助我们。于是常有学生来找我,问许多问题,谈各种想法,希望成为一名学生记者。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
从回忆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记者作品在当时有非常重要的话题性。比如反映恋爱和恋爱观的《双刃的金箭》、反映学生勤工俭学的《世界比校园更广阔》、交流在异国读书的遭遇及感觉的《我从美国回来》、记录学生对社会及人生思考的《一个青年和他的梦》等等。大学生和中学生在版面上的交融,形成了那一代青年的思想暴露点,这为社会了解他们提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窗口。“不管人们从前是如何观察如何评论他们的,现在必须得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利益出发,为自己辩护、说话了。”
如数家珍
闾丘露薇念念不忘带教老师
姚阿廉1988年调职至文艺部后不再带教学生记者团,如今她本人也已经退休2年,但还对团里的不少学生有清晰的印象,可谓如数家珍。
“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当年在进团时有一篇报道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一年暑假她去市民家中做保姆,体验式报道写得很不错。”
“现在《i时代报》的总编辑钮也仿其实当初并没有想进入新闻界的愿望,但是他很喜欢漫画,在我的版面上发过不少,最终促成了他走向了新闻工作岗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当时是复旦附中的学生。有一年暑假我带他们去青岛夏令营,我记得很清楚大家都喜欢叫他‘大哥’,事实上他也的确比同龄人成熟几分,写的文章也很好。”
此外,还有毛文、吴迪、孟宇峰、陆蓓等一长串的名字从姚阿廉的回忆里闪现出来,这些学生都没忘记她。“有个学生叫颜南海,后来曾在金茂6楼的钻石交易所工作,一次请我吃饭时提到他至今还保留着我用红笔圈改过的作文簿,着实让我感动。”而闾丘露薇也曾在青年报创刊55周年之际发来贺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一再提及难忘姚阿廉老师当年的教导。
重振学记团传承新闻梦想
2008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在“学生通讯社”的基础上启程,教鞭则交到了《学生导报》编辑郭颖的手里。郭颖在报社工作多年,采编经验丰富,以写作新闻视角独特而见长,得过不少新闻奖。不过在筹建新学记团的过程中,她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没有做过培训工作,为了组织启航营,我从头学起,跟广告部的小罗两个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爬滚打,积累了很多经验。所幸的是,这次活动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大到与《青年报》合作‘小记者在行动——春节特别关注’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小到印一份证书盖一个章,都得到了关怀和帮助。”
为了让小记者得到最好的培训和实践,启航营在选择老师上动足脑筋:理论方面,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志安博士;成功典范挑选了前任小记者——现任新闻晚报财经编辑崔烨;采编方面选择了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江倩凤老师和青年报社首席记者朱文娟……一系列的精彩讲座、沙龙让小记者受益匪浅。
新学记者团一年开班两次,每次50名学生,和当年集中在高中生不同,现在的学记团成员包含了小学四年级以上至高三的多年级学生,甚至还有中职生的身影。“根据年龄段不同,我们的培训也会作区分,基本上现在初中生最多。”
在平日的学记团活动中,郭颖会带领孩子们进行小记者实践活动,比如采访普陀公安特警大队,采访“神七”在上海的展览。但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学记团首次参加团代会报道。“‘我们能采访俞正声书记吗?’团代会开幕式上,台上领导在讲话,台下小记者任立旺传来纸条。于是感叹:我们这些专业记者经常会被新闻规则束缚住手脚,倒是小记者敢想敢做。
看着摄影小记者徐鸿婧举着照相机,满场跑,市领导面前丝毫不怯场,背后‘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红色LOGO引来全场代表注目,再次感叹:新闻真是年轻的事业。晚上,小记者们都及时给我发来了当天的报道。其中小记者孔确采访开幕式少先队员开场朗诵的报道最为精彩,看得我又一次感叹:新闻事业真是后继有人。”
不过郭颖和姚阿廉老师有相同的感受,学记团的孩子们其实想立志成为新闻记者的并不占多,但是他们都渴望抓住这宝贵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用他们的笔来表达他们这代人的心声。
2009秋季学记团的报名
工作就要开始,学记团的轮子还要继续向前转下去。
http://74.125.153.132/translate_c?hl=zh-TW&sl=zh-CN&u=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4278/node24281/userobject7ai179984.html&prev=/search%3Fq%3D%25E5%25AD%25B8%25E7%2594%259F%25E8%25A8%2598%25E8%2580%2585%26hl%3Dzh-TW%26sa%3DN%26start%3D30&rurl=translate.google.com.tw&usg=ALkJrhjqnYUTy6y2b9cLhkJifBUMkuQBSw讀後感: 我覺得學生記者隊的活動重心,必須回歸到一個平衡點, 除了辦活動吸收一些待人處事經驗,也不能忘了新聞報導,關心社會及校園的任務.
學生記者形象要鮮明,就不能走老路. 希望學生記者隊能夠為新聞事業栽培幼苗,傳承新聞自由的夢想.
接下來的培訓營,需要加強新聞報導的學習和實踐這方面,注入新聞理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攝影講座..新聞事業的學習過程亦是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