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4, 2009

記者這份工作

有人稱新聞記者是無冕皇帝,也有人在街上痛罵:狗仔隊!

比較好聽的說法是,新聞事業屬第四權,除了我們熟悉的三權(司法、立法、行政)之外,還有這樣的第四權。不過,嚴格說來,在我國是沒有這回事的。

從入行至今,不知不覺的,歲月一晃,原來當新聞記者已有5年。

記者和許多職業一樣,是份領取薪水的工作,奈何,這份工作的薪水是微薄的。曾經有人這樣勸告:要賺大錢的人,千萬不要入行當記者。

記者的天職是採訪新聞,在合法合理的採訪行為下,儘量滿足大眾的知情權,促進民主社會的進步。當然,很多人都在談新聞專業,有人主張報導只能報導事實,不要加注自己的評論和意見,也就是拒絕夾敘夾論的做法。

記者這行,有辛酸、有精采,也有無奈,還有一些無法告人的秘密。至少,這是份需要〝良心〞的職業。

記者是否能夠成為終身職業,這點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報讀大眾傳播、絕大部分的學生記者,最終也只有少數人選擇走入媒體行業。

很喜歡一本書的某個段落,說的是新聞記者的條件(經常閱讀,提醒自己):
基本上,好的新聞記者應有的條件為
1.受過新聞專業的養成教育
2.虛心求教,學習力強,能隨時進入新聞情況
3.學識淵博,通才又專才,涉獵各種學科,又有語言能力
4.寫作能力強,思緒有條理,但不摻雜個人意見
5.高尚品德,廉潔正派,入污泥而不染
6.對良心及大眾負責,遵守新聞道德
7.敏銳的觀察力,強烈的好奇心,正確客觀的判斷,抓住事件重點,善於掌握第一手消息,但不道聽塗說
8.主動勤快,身心狀態健康
9.心存仁厚,富有同情心與正義感,廣結善緣

好文轉貼: 学生记者团:媒体大腕的摇篮

学生记者团:媒体大腕的摇篮

  黎瑞刚、裘新、胡劲军、钮也仿、闾丘露薇……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媒介“腕儿”身上有一个交集,那就是都曾为青年报学生记者团的一员。从1984年青年报成立上海首个学生记者团到2008年学生记者团复办,培养媒体人才其实并不是学生记者团的主要目的。引用当年学记团带教老师姚阿廉的一段话:“许多学生来信说,我们有追求,有希望,有矛盾也有苦恼,谁来帮助我们。于是常有学生来找我,问许多问题,谈各种想法,希望成为一名学生记者。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
  
本报记者 钱炯
 

  “常有学生来找我,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不管人们从前是如何观察如何评论他们的,现在必须得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利益出发,为自己辩护、说话了。”

  “有个学生叫颜南海,后来曾在金茂6楼的钻石交易所工作,一次请我吃饭时提到他至今还保留着我用红笔圈改过的作文簿,着实让我感动。”
  
因材施教

  好苗子大多在投稿中发掘

  姚阿廉1985年成为青年报教育版编辑时正式接手带教学生记者团,这个时候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团作为上海第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当年不同于现在通过广告招募学员,大多数的学生记者是在投稿中发现的好苗子。”

  现任文新集团社长、上海世博局副局长的胡劲军当时当上学生记者后,发表过不少文章。他采写的长篇通讯《翩翩少年北极行》等报道及数十篇杂文在报社内外广受赞赏。当时有人评价胡劲军的采写水平甚至超过了专业记者。

  《学生导报》“校园内外”版面每天收到的来信很多,只要觉得来信来稿中有好苗子,就写信约他们谈谈。“他们写,我给他们指导,再写或者再采访,聪明的学生一两次就行了。有时候我给他们构思、线索,让他们去调查,去采访,出来的文章往往很有说服力,很成功。”

  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为数极多的中学生并不爱阅读同年龄同层次的文章,于是姚阿廉决定“本末倒置”,不仅将“中学生记者团”改名为“学生记者团”,更是将大学生记者及大学生文化作为主体。当时的大学生记者中就有如今《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裘新。

  版面说话

  开一扇窗,让社会了解青年

  在谈及为什么要创办学生记者团时,姚阿廉回忆了这样一个背景。在上海当时所有的报纸上,几乎没有中学生的版面,许多报纸只是适当反映一下教育新闻,并且大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

  “许多学生来信说,我们有追求,有希望,有矛盾也有苦恼,谁来帮助我们。于是常有学生来找我,问许多问题,谈各种想法,希望成为一名学生记者。虽然不少人是带着今后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为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独立意识。”

  从回忆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记者作品在当时有非常重要的话题性。比如反映恋爱和恋爱观的《双刃的金箭》、反映学生勤工俭学的《世界比校园更广阔》、交流在异国读书的遭遇及感觉的《我从美国回来》、记录学生对社会及人生思考的《一个青年和他的梦》等等。大学生和中学生在版面上的交融,形成了那一代青年的思想暴露点,这为社会了解他们提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窗口。“不管人们从前是如何观察如何评论他们的,现在必须得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利益出发,为自己辩护、说话了。”

  如数家珍

  闾丘露薇念念不忘带教老师

  姚阿廉1988年调职至文艺部后不再带教学生记者团,如今她本人也已经退休2年,但还对团里的不少学生有清晰的印象,可谓如数家珍。

  “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当年在进团时有一篇报道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一年暑假她去市民家中做保姆,体验式报道写得很不错。”

  “现在《i时代报》的总编辑钮也仿其实当初并没有想进入新闻界的愿望,但是他很喜欢漫画,在我的版面上发过不少,最终促成了他走向了新闻工作岗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当时是复旦附中的学生。有一年暑假我带他们去青岛夏令营,我记得很清楚大家都喜欢叫他‘大哥’,事实上他也的确比同龄人成熟几分,写的文章也很好。”

  此外,还有毛文、吴迪、孟宇峰、陆蓓等一长串的名字从姚阿廉的回忆里闪现出来,这些学生都没忘记她。“有个学生叫颜南海,后来曾在金茂6楼的钻石交易所工作,一次请我吃饭时提到他至今还保留着我用红笔圈改过的作文簿,着实让我感动。”而闾丘露薇也曾在青年报创刊55周年之际发来贺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一再提及难忘姚阿廉老师当年的教导。

  重振学记团传承新闻梦想

  2008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在“学生通讯社”的基础上启程,教鞭则交到了《学生导报》编辑郭颖的手里。郭颖在报社工作多年,采编经验丰富,以写作新闻视角独特而见长,得过不少新闻奖。不过在筹建新学记团的过程中,她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没有做过培训工作,为了组织启航营,我从头学起,跟广告部的小罗两个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爬滚打,积累了很多经验。所幸的是,这次活动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大到与《青年报》合作‘小记者在行动——春节特别关注’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小到印一份证书盖一个章,都得到了关怀和帮助。”

  为了让小记者得到最好的培训和实践,启航营在选择老师上动足脑筋:理论方面,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志安博士;成功典范挑选了前任小记者——现任新闻晚报财经编辑崔烨;采编方面选择了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江倩凤老师和青年报社首席记者朱文娟……一系列的精彩讲座、沙龙让小记者受益匪浅。

  新学记者团一年开班两次,每次50名学生,和当年集中在高中生不同,现在的学记团成员包含了小学四年级以上至高三的多年级学生,甚至还有中职生的身影。“根据年龄段不同,我们的培训也会作区分,基本上现在初中生最多。”

  在平日的学记团活动中,郭颖会带领孩子们进行小记者实践活动,比如采访普陀公安特警大队,采访“神七”在上海的展览。但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学记团首次参加团代会报道。“‘我们能采访俞正声书记吗?’团代会开幕式上,台上领导在讲话,台下小记者任立旺传来纸条。于是感叹:我们这些专业记者经常会被新闻规则束缚住手脚,倒是小记者敢想敢做。

  看着摄影小记者徐鸿婧举着照相机,满场跑,市领导面前丝毫不怯场,背后‘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红色LOGO引来全场代表注目,再次感叹:新闻真是年轻的事业。晚上,小记者们都及时给我发来了当天的报道。其中小记者孔确采访开幕式少先队员开场朗诵的报道最为精彩,看得我又一次感叹:新闻事业真是后继有人。”

  不过郭颖和姚阿廉老师有相同的感受,学记团的孩子们其实想立志成为新闻记者的并不占多,但是他们都渴望抓住这宝贵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用他们的笔来表达他们这代人的心声。
  2009秋季学记团的报名

  工作就要开始,学记团的轮子还要继续向前转下去。

http://74.125.153.132/translate_c?hl=zh-TW&sl=zh-CN&u=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4278/node24281/userobject7ai179984.html&prev=/search%3Fq%3D%25E5%25AD%25B8%25E7%2594%259F%25E8%25A8%2598%25E8%2580%2585%26hl%3Dzh-TW%26sa%3DN%26start%3D30&rurl=translate.google.com.tw&usg=ALkJrhjqnYUTy6y2b9cLhkJifBUMkuQBSw


讀後感: 我覺得學生記者隊的活動重心,必須回歸到一個平衡點, 除了辦活動吸收一些待人處事經驗,也不能忘了新聞報導,關心社會及校園的任務.

學生記者形象要鮮明,就不能走老路. 希望學生記者隊能夠為新聞事業栽培幼苗,傳承新聞自由的夢想.

接下來的培訓營,需要加強新聞報導的學習和實踐這方面,注入新聞理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攝影講座..新聞事業的學習過程亦是漫長的

Wednesday, July 22, 2009

Tuesday, July 21, 2009

星洲日報《學海》柔州區招收新一批學生記者



又是招收新屆學生記者的季節...歡迎加入!




即日起至今年8月15日,《學海》周刊開始招收新一批學生記者。



《星洲日報》和《學海》成立學記隊的目的,是塑造擁有奉獻、責任、積極、坦誠、團結、堅持、友愛、熱情、自立及尊重,這十大品格的“個性少年”。學記負責報導校園活動,是學校與《星洲日報》之間的橋梁。

學記也策劃許多活動,這些活動是跨校園、跨州甚至是跨國的。《學海》相信通過這些活動,學記的視野得以開闊,可以從不同的面向思考問題。學記隊迄今已有廿五年歷史,每年都培養不少傑出的中學生領袖。中學,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

學生記者隊為中學生準備了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學記隊將讓中學生活出自己。

歡迎所有今年初中三的學生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個性少年”。






報名表格及詳情,留意星洲日報大柔佛,星期三的年輕人版

表格下載

http://www.xuehaiblog.com/bexueji.pdf

活動: 看海馬游蒲萊河

出海看海馬游蒲萊河

有興趣者前往者,請寫下姓名、年齡、聯絡電話、電郵,方便聯繫

資料請寄至:kianyong01@yahoo.com

方式:組團,6至8人

簡介:蒲萊河的自然生態,除了海草床是海馬的溫床外,該處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那裡有紅樹林、珊瑚礁、海牛、海鳥等數之不盡的生物。

Saturday, July 4, 2009

〝大手牽小手,愛心環保樂〞環保與親子一日營

星洲日報柔佛州學生記者隊將與馬華丹絨比艾終身學習中心、寓樂園、文藝社,聯辦〝大手牽小手,愛心環保樂〞環保與親子一日營。

這項活動于本月19日在北干那那育民學校小禮堂舉行,活動有兒童環保創意競賽、親子講座(上午11時)、環保講座(下午1時30分),所有活動公開讓公眾參與。親子和環保講座將邀請國內外經驗豐富的講師主講。

兒童環保創意競賽分為3個組別,即環保手工藝(4歲至6歲)、填色(7歲至9歲)、繪畫和填色(10歲至12歲)。報名費為每人6令吉。每組設10份獎品。

參賽者報到時將獲得一份紀念品,報名截止日期為7月17日。比賽在當天早上9時比賽,報到時間為早上8時30分。

索取參賽表格,請聯絡:笨珍星洲日報辦事處(07-688 1766)、勇震畫室(012-723 8013)、士姑來皇后花園寓樂園(016-750 9669)、馬華丹絨比艾終身學習中心(07-699 6073)。

活動詳情,請聯絡黃建榮(016-715 0135)。


下載參賽表格:

http://www.scribd.com/share/upload/13351347/1yi2wyba7eugh109xs2b

God's love

中国经济网——人物周刊

国际新闻

Powered By Blogger

Followers

年輕人驛站


About Me

My photo
星洲日報記者, 星洲日報柔州學生記者隊負責人,文藝社負責人